莊普的老莊式新普普
----曾長生*(Pedro Tseng)
(前言與提要)
莊普,與筆者年歲差不多,也一樣出生上海,去過西班牙留學。不過他卻是一位運用理性規制達到直觀詩意的當代藝術真誠實踐者,1983年以極簡風格出發,並以此聞名。他也是一個興趣廣泛的創作者,穿梭於生活語境所觸發的醍壺灌頂式的創作興味是其根本興趣。他的作品無論是在複合媒材、裝置藝術或繪畫創作,擅長以自我主觀性,加入一種令人無法預期、充滿驚喜的手法。他篩瀝日常生活中,那些細微、不被注意的事物,或是外在看來平淡無奇的小事,從中提煉出對現代性場域的思考。
一、 台灣的現代吉普賽人---從犀利哥談起
莊普既保留著一種對於社會生活的敏銳度,又總是跳脫社會脈絡的聯繫,他完成了一種弔詭的流浪,他以藝術實踐同社會對質,卻又為了維持某種無政府的藝術家精神跳離原來的發言位置。莊普由生活如實若幻的鏡像所延展的創作觀,恰與莊子在知北遊第二十二篇所云:「道在屎溺」呼應之。莊普的流浪心靈、跨越潮流、混搭風格,堪稱為台灣藝術圈的現代吉普賽人。其流浪與混搭的本質與調性,倒是令人自然聯想到最近紅遍兩岸網路的犀利哥。這樣的聯想或許有點不倫不類,但如果以莊普式的混搭類比,也讓人不覺要會心一笑了。
前一陣子,一個很火的乞丐網貼突然在兩岸網路上走紅,帖內敘述的是一個被網友譽為「究極華麗第一極品路人帥哥」的乞丐---犀利哥。因為他放蕩不羈、不倫不類的感覺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,給人們潮流視覺眼前一亮。犀利哥的風潮延燒,就連劉德華也推崇犀利哥的混搭,並稱此路邊乞丐的創意比起名牌設計,顯然是毫不遜色。犀利哥是一個遊走於社會邊緣的,沒有正當職業的流浪漢。作為流浪漢,犀利哥又有點與眾不同,那就是他的穿著和行為怪異與另類,比起其他流浪漢而言,犀利哥獨樹一幟,洒脫得多,「他那憂鬱的眼神,唏噓的鬍碴子,還有那雜亂的頭髪,都深深的迷倒了眾生。」
其實,少年時期的莊普長年的不快樂,最初因對於父母離婚的不能理解。悶悶地,於是胡思亂想,對於什麼都心不在焉。「我的父親老說我虛無主義者,沒有目標,沒有規畫,成天無所事事。」莊普說,幸運的是他那文人出身的父親並不貶低他。他於是照樣過著街頭閒晃、西門町的電影一家看完一家,以及家中埋頭畫畫的日子。埋頭畫畫是他虛無心靈最大的寄託。莊普在復興美工畢業後,他即拒絕考大學,當完兵就飛往西班牙。高中的時候他就自視甚高,想當畫家的自己看不起當時學院訓練。莊普不僅不滿於學院的僵化,同時他也感覺到,當時社會的環境、社會領導階層的箝制作風、整個台灣的環境都讓他處處受限,活得難受。他是抱著安全放逐自己的心情去西班牙的,沒想到,一到歐洲,他卻活過來了,什麼奇裝異服,什麼晃盪的,在西班牙的環境根本沒人會數落你,在台灣顯得奇特的在那裡卻顯得平常。
如今,莊普說自己有時候還是對於自己當了一輩子的藝術家這事,有些矛盾的心情。他說,還未真正成為藝術家時的自己,像一艘靠港的帆船,想要出航往自己的理想國去,看看海闊天空。現在莊普已是離港好遠好久的船了,覺得自己在老去,同輩的朋友許許多多都上岸了,他卻還在海中航行。「有時候,我也會覺得危險,有種不知何時靠岸的落寞。」莊普對生命的不確定感與對藝術的放逐心靈,的確深具吉普賽人的流浪精神,這也是台灣一般藝術家所少見的氣質。
二、 莊普藝術的思維模式演化
(一)、生命的有限性(finitude)
(二)、經驗與先驗(empirico-transcendental doublet)
(三)、我思與非思(my cogito and the non-thought)
(四)、起源與歷史性(origin and historicity)
三、 莊普藝術的前衛性與跨文化性
(一)、新超現實主義(Neo-Surrealism)的美學觀
(二)、跨越現代與後現代的創作異數
(三)、從現象學探莊普的存在與變化
(四)、莊普藝術的跨文化性: 具禪味的東方煉丹師
<主要參考資料>
蔡宏明,<心靈與材質的邂逅>,1983
郭少宗,<從孤島到橋頭堡>,1986
石瑞仁,<從材料學的主張到符號學的增強─解讀伊通的莊普個展>,1990
陳愷璜,<我片斷的測量莊普>,1991
劉永仁,<莊普--遨遊方陣展敘蓬勃生機>
朱文海,<從極限到游牧:一種境遇行動中的視域開展>
黃建宏,<流浪者的陸塊: 淺談莊普的「賭徒-藝術家」與「藝術家-詩人」>
陳國強,<取決於方格>
吳垠慧,<討厭村上隆---莊普以卡漫反卡漫>,2008
*曾長生主要論著: 《俄國藝術實驗》(1995),《羅馬式建築藝術》(1997),《拉丁美洲現代藝術》(1997),《李仲生卷》(1999),《致命的美感》(1999),《超現實主義藝術》(2000),《另類現代》(2001),《台灣超現實風繪畫》(2004),《西方美學關鍵論述—從文藝復興時期到後現代》(2007),《禪與現代美術》(2007)等專書三十餘種; 學術論文發表近二十篇; 其他藝術文化論述專文發表三百多篇(1990-)。